top of page

IOS 11视觉设计风格之思考

  • Devding
  • Jun 12, 2017
  • 2 min read

总体来说,2017的WWDC惊喜不断,产品线的再一次充实让多少人坐稳了果粉的位置。虽然在许多人看来,苹果创新性的步伐有所减慢,但在用户体验与商业结合方面,苹果的引导性作用不可忽视。

发布会没细看,倒是补了补相关报道,再通过苹果官网,基本对于本次IOS的视觉更新有了了解。视觉设计是最顶层的表现形式,真正对于用户体验起决定影响的还是产品底层架构。因此,无论视觉风格如何变化,我们应当从中学习设计策略,并应用到具体项目中解决实际问题,而不是盲目的跟风。

1.比粗更粗的字体

从扁平化的浪潮开始,文字就开始强化自身的版式重要性。更多的通过字号、粗细、颜色等建立清晰的信息层级,而不是过多的使用装饰。更大更粗的标题,配合San Francisco字体让界面的易读性提升,甚至在苹果官网中,我们也能看到优化后的粗标题。但一直困惑我的一点是,从传统的拟物化按钮加文字到现在的纯文字形式,按钮的启示性是不是一直在被削弱?简单说,我经常无法分辨这是一个标题,还是一个按钮?或许,这是用户群体自身认知进步的一个反应吧,毕竟我们对于数字产品都有了足够的使用经验。

2.卡片式的强化

IOS11中,越来越多的图文排版应用到了卡片式设计。卡片式设计有三个特点:清晰直观、简单易懂、信息模块化。模块化的卡片式设计是格式塔理论接近性原则的体现,引导用户的视觉路径,减少思考时间。卡片式在兼容多设备显示的层面上也有不错的表现,再配合更大的投影,让设计元素更为独立醒目,让用户能聚焦于内容本身。

3.无处不在的圆角

圆,给人活泼、动感、圆润的感觉,也是产品亲和力的一种表现。相关研究表明,圆形比方形更容易传递出按钮的功能性,原因在于他的聚焦性。在IOS11中,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,圆角有着不同的半径。从这点可以看出,苹果设计师在弧线这个元素的运用上,已经达到了自然如一的境界,也算是匠心的一种体现。

以上就是本人针对本次发布会,所作出的一点粗鄙的看法。其实大家也有所察觉,不管是谷歌的Material design、微软的Metro,还是苹果风,都在某个意义上不断靠拢。各行各业的设计师,都致力于让产品更轻,更专注于内容的高效传递。我们不必争论孰好孰坏,而是应该积极地汲取各方的优势,应用于自身,创造出更好的作品。

END

Commenti


Featured Posts
Check back soon
Once posts are published, you’ll see them here.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  • Twitter Basic Square
  • Google+ Basic Square

© 2017 by Devin Ding. Proudly created with Wix.com.

  • 组-1
  • 矢量智能对象
  • YouTube - Black Circle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