钉钉“外勤打卡”功能的逻辑混乱(神奇阿里系)
- Devding
- Feb 1, 2017
- 2 min read

不止一次的听朋友圈的同事说过,”钉钉“是一个反人类的软件。这点,我再不能赞同,尤其是自己对于产品的交互设计有着接近于变态的使用需求。阿里对于钉钉的定义是”工作型社交“,并且已经成为阿里小伙伴手中高频使用的工具。咳咳,真为他们感到心痛嘞~
简单说,我根本不在意官方把这款劣质的产品伪造的多么天花乱坠,作为一个普通的用户,我只关心它到底好不好用?到底是不是真正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,以及变革化的生活方式。
首先,钉钉最明显的两个问题:
(1)逻辑混乱
(2)缺乏视觉的一致性
客观讲,作为阿里系的产品,到了这个地步,还有如此的用户反馈,不说产品体验有多失败,起码是不成功的。单从钉钉有庞大的软件培训团队,就可以理解这款产品的神奇之处了,不敢相信处于2017年的互联网时代,使用一款APP还需要接受培训。网路上广泛传播的反面案例我就不啰嗦了,在这里以我真实的使用经历,来讲讲”外勤打卡“带来的酸爽感。
我的寝室距离工作室很近,所以经常呆到十点才离开公司,要命的是到了寝室才想起没打开。于是,慌慌忙掏出手机:”钉钉“—”考勤打卡“—”外勤打卡“—”定位“—”打卡成功“!看起来,一切和谐,流畅自然~如果你认为这就是一个操作流程的结束,那你就错了。完成一个行为目标,意味着还有一个退出,或者说返回的过程,那么就让下图描述这个完整的流程(蓝色为理想路径,红色为实际路径):

问题很明显,多走了一些流程。或许有的用户会因此而起疑问”我有没有打卡成功呢?“,毕竟又回到了定位的界面...刚开始,我确实会心出疑虑,一步一步地返回确认,后来干脆打卡后直接退出软件。或许,这才是最好的反击方式吧。
无独有偶,还是阿里的产品,”手机淘宝“有着同样的逻辑问题。使用“手机淘宝”扫码登录PC端后,点击“返回”,依照用户的惯性思维,行为结果应该是操作发起前的“首页”(蓝色路径)。但实际情况是此操作会先唤起摄像头的权限,允许后进入扫码界面,继续点击返回才能回到首页(红色路径)。这就是基于路径设计理念的匮乏,步骤的繁琐导致使用效率下降(见图3.33)。

我只想说,国内互联网蓬勃发展到现在,产品还是要看腾讯,不管曾经他是怎么走来的,确实一直是真正以用户为中心思考问题。阿里系的众多产品,实在不能再举出更多的例子。我们是不可否认的是,”具有向心力的产品,是可以改变用户习惯的“。
简单理解就是,你就认了吧!
END
Comentá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