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 B产品中的信息整合设计实践
- Devding
- Jan 12, 2018
- 3 min read
To B产品的设计,难免会遇到大宗文字、图表、数据的整合呈现,因为B端用户想看到的不仅仅是单向孤立的数据,而是整个网站、系统整体的运营状况,以及不同类目的多维比对。近期基本都是零散需求的小版本迭代,信息统计图表居多,就在这里说说自己的一些实践感悟,也算作一次阶段性的工作总结。
当下社会已经全面跨入移动互联网时代,但WEB端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。移动端有限的屏幕尺寸及不稳定的网络环境,决定了一旦大体量的需求类型为了更好的整体性及操作性,势必会将其作为辅助终端。在WEB端,应当怎样规划和设计大量的数据呢?
1.确定信息层次
To B产品往往面对的是商家/企业,用户对于数据的要求往往是“全量”获取,为了让页面简洁直观、核心突出,就需要对数据做分模块、分层次的规划。
分模块,通俗地讲,就是不同的内容放在不同的Tab栏下展示。分散单页面的承载量,同时可作导航属性。还可,继续在子页面下添加二级导航,进一步梳理数据。
分层次,就是在一个页面中,通过数据本身的属性设置来区分重要性。从呈现类型类型上分,有列表、图表、关键数字;从视觉属性上分,有大小、颜色、粗细等。其中,“表”所承载的信息密度最大,其次是“图”,最后是“关键数字”。“关键数字”由于是单一数据提取,在页面中位置较为明显,所以重要性也相对提升。具体的设计案例中,要根据目标用户群、使用目的、使用场景来选择具体的图表形式。
2.使用合适的表现形式
是否最重要的指标,就要选择低密度的呈现形式?不一定。比如“活跃度”指标就需要看到一个时间维度上的变化趋势,拿着这种情况下,单一的纬度信息就无法满足要求。使用策略与图表样式的初步关联关系如下所示:
(1)凸显比例,指标之间互相排斥的,适合用饼图、环形图;
(2)凸显比例,指标之间不排斥的,可用柱状图;
(3)凸显趋势,可用曲线图、折线图;
(4)当一个对象存在3个纬度以上的指标时,用雷达图;
(5)当一个对象存在2-3个纬度的指标时,用散点图;
在数据可视化的研究热潮下,需要我们更好地去探究信息与视觉之间的关系,寻求多样化的表现方式。
3.灵活展示
表格的信息量大,缺乏重点,可读性差。但对于To B产品来说,用户有查看全量数据的需求,而且常常会进行导出做进一步的数据分析。那么,如何让表格易读性相对提升呢?
(1)时间范围的控制。对目标用户的使用情景进行分析,来确定合适的时间范围默认值。时间范围的选择,从交互流程上讲,步骤还是比较繁琐的,需要确定开始、结束时间以及翻动日历。因此,快捷选项的设置就很有必要了:比如系统管理员需要看本地区的话务量,可以将默认时间范围设置为“最近一周”。也可增加几个快捷选项,比如“最近一个月”、“最近三个月”、“最近半年”。
(2)筛选条件的控制。筛选条件是常见的表格控制选项,尤其在电商类产品中较为常见。筛选条件的设置需要依据关键的使用场景、用户需求等来进行确定,避免过多的筛选框降低体验满意度。
(3)信息量的控制。表格的纵向行数往往会出现过多、一页无法展示完全的情况,而表头是表格数据类型的关键信息。针对这种情况,应当尽量保证表头始终处于可见的状态,可通过多页码的翻页设置或者表头固定顶部的方式来实现。此外,为了统一表格的呈现效果,应当控制各个字段对应的字符数,当鼠标处于hover状态时再通过浮层进行补全。
最后
设计本身,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案。无论何时,我们始终要以产品的简洁易用为终极目标。相比于移动端,WEB端的产品设计更应该避免杂、多、花的设计,多关注流畅性、易用性,会给用户更好地体验。
2018.01.12
BOCO-XI'AN
欢迎看到文章的小伙伴与我一起讨论产品设计的一些心得~ 微信: ding-xiaobai
Comments